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厅里,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再次有节奏地回荡,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头戴护面罩的孩子正在剑道上移动着步伐,手中修长的花剑在空中划出优雅的弧线,场边,一位目光专注的中年女性正观察着每个孩子的动作,不时点头微笑,她就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一个将大半生奉献给击剑运动的人。
“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上,眼中闪烁着快乐的光芒,这是我最大的欣慰。”王钰在接受专访时如是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和体育锻炼场所的全面开放,北京市各击剑俱乐部和培训中心近期迎来了大批回归的小学员,作为北京市击剑运动的推动者之一,王钰秘书长向我们分享了她的观察与思考。
重回剑道的孩子们
周六上午九点,位于海淀区的卓越击剑培训中心已经人声鼎沸,大厅里,家长们坐在等候区相互交流,剑道上则是另一番景象:小剑客们两人一组,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实战练习。
“我已经三个月没有摸剑了,今天终于可以回来了!”10岁的李思阳小朋友兴奋地说道,尽管汗水已经浸湿了他的击剑服,但他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的母亲王女士表示:“孩子回来训练后,整个人都变得开朗了,击剑不仅锻炼身体,更培养了他的专注力和意志力。”
这样的场景在北京市各区的击剑馆中正在普遍上演,据王钰介绍,自二月初以来,北京市45家注册击剑培训机构的学生回流率已经达到85%以上,新增报名人数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这反映出家长和孩子们对体育锻炼的需求没有被抑制,反而更加重视了。”
快乐击剑的教育理念
王钰秘书长强调,让孩子享受击剑的快乐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击剑运动不是简单的竞技训练,更是一种教育方式,我们应当摒弃过去那种只注重成绩和奖牌的培养模式,转而关注这项运动带给孩子们的全面成长。”
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降低低龄段孩子的竞技要求,增加游戏化训练元素;培训教练员如何更好地激发孩子内在动机;组织更多交流性赛事而非纯粹竞争性比赛。
“击剑被称为‘格斗中的芭蕾’,它融合了体育竞技、艺术表现和智力博弈,孩子们在训练中不仅锻炼身体,还学习礼仪、策略和应变能力。”王钰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击剑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无论是通过竞技获奖,还是仅仅享受运动本身的乐趣。”
朝阳区某击剑俱乐部总教练张斌表示,王秘书长的理念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取得明显成效。“我们按照协会的指导方针,调整了课程设置,增加了更多趣味性和互动性内容,结果发现,孩子们不仅技术进步更快,而且持续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科学训练与安全保障
随着大批孩子重返剑道,训练安全和科学性成为王钰最关注的问题,她指出,长时间停止正规训练后,孩子们的身体机能和技能水平都需要一个逐步恢复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北京市击剑协会专门制定了《青少年击剑训练恢复指导方案》,建议前两周以恢复基本体能和技术动作为主,第三周开始逐步增加强度和难度,第四周后才能恢复正常训练负荷,协会还要求所有注册机构对设施设备进行全面安全检查,确保剑道、护具、剑器等符合安全标准。
“孩子们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王钰强调,“我们要求所有教练员必须密切关注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过度疲劳或不适情况,我们也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避免急功近利。”
为了提升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北京市击剑协会在近期组织了多场培训,内容包括青少年体能发展特点、运动损伤预防、运动心理学等。“只有教练员的专业素养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们科学训练,享受击剑乐趣。”王钰说。
击剑运动的独特价值
在王钰看来,击剑运动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独特价值。“这项运动要求参与者同时调动身体和大脑,在瞬息万变的对抗中做出决策,它培养的不仅是身体素质,更是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
她分享了多个通过击剑改变孩子的案例,有一个原本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通过击剑训练显著提升了专注力;有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通过击剑交流找到了自信和朋友圈;还有一个容易急躁的孩子,通过剑道上的博弈学会了控制情绪和策略思考。
“击剑是一种对话,是你与对手之间通过剑尖进行的交流。”王钰形象地描述道,“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让孩子学会尊重对手、遵守规则、面对胜负,这些品质将伴随他们一生。”
北京市多所中小学已经将击剑引入体育课程或课后服务活动,海淀区实验二小体育教研组长李明表示:“击剑项目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我们发现参与击剑训练的学生在纪律性、思考能力和抗压能力方面都有明显提高。”
家庭与学校的支持系统
王钰认为,让孩子真正享受击剑乐趣,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构建支持系统。“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体验,如果家长过分强调输赢和成绩,就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剥夺运动的乐趣。”
协会近期组织了多场家长讲座,帮助家长理解击剑运动的教育价值,学习如何正确支持孩子,王钰建议家长:“不要做场边的‘指挥家’,而要做孩子的‘加油站’,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单纯看重比赛结果。”
北京市击剑协会正在与教育部门合作,推动击剑运动在校园中的普及,北京市已有3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击剑社团或选修课,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这项运动。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冠军,而是培养热爱运动、身心健康的新一代。”王钰说,“如果通过击剑训练,孩子们能够学会坚持、尊重和思考,那么无论他们未来是否继续这项运动,都已经获得了宝贵的财富。”
未来的发展规划
展望未来,王钰秘书长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推进多项工作:完善青少年击剑培训体系,建立科学的等级评定标准;扩大击剑运动的普及面,特别是向郊区和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延伸;培养更多专业教练员,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组织更多交流活动和体验赛事,让孩子们有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我们正在策划一场全市范围的青少年击剑嘉年华活动,弱化竞争性,强调参与性和趣味性,届时将有各种体验项目、表演赛和交流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王钰透露道。
随着暑假临近,北京市击剑协会还将与多家机构合作推出击剑体验营和夏令营活动,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并喜欢上这项运动。“我们希望击剑不再是‘高大上’的代名词,而成为每个孩子都能享受的体育运动。”
采访结束时,训练厅里的孩子们刚刚结束一堂课,虽然汗流浃背,但每个孩子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他们围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刚才的交手细节,相约下次再战。
王钰望着这群孩子,眼中充满希望:“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剑道上找到快乐,在挑战中成长,在比赛中学会尊重和理解,击剑不只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教育,看到孩子们享受这个过程,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重返剑道,北京市击剑运动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王钰等专业人士的推动下,这项古老而优雅的运动正在以更加开放、包容和有趣的姿态,吸引着新一代青少年参与其中,体验格斗中的芭蕾之美,享受运动带来的纯粹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