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里,我们见到了刚刚结束一天课程的费若秋,这位曾经的法国击剑界希望之星,如今褪去战袍,换上常春藤盟校的校服,开启了人生另一段精彩篇章,从巴黎的击剑馆到纽约的学术殿堂,这位年轻运动员的转型之路,映射出当代职业运动员生涯规划的新趋势。
辉煌过往:法兰西剑道上的东方明珠
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偶然,14岁那年,随父母移居巴黎的她,在学校课外活动中第一次握起花剑。“那一刻,我仿佛找到了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最佳方式,”费若秋回忆道,“剑尖划破空气的声音,成了我最熟悉的旋律。”
她的天赋很快显现,16岁入选巴黎地区青年队,18岁夺得全法青年锦标赛亚军,20岁入选法国国家预备队,在法国这个击剑强国,一个亚裔面孔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在法国的训练体系里,没有‘差不多’这个词。”费若秋说,“每次训练都像一场真正的比赛,我的法国教练常说,‘剑道就是你的舞台,要么精彩,要么出局’。”这种严格的训练态度,不仅塑造了她精湛的技术,更培养了她坚韧不拔的意志。
转折点:伤病与思考
2023年初,一次意外的膝伤让费若秋不得不暂停训练和比赛。“那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难熬的时期,”她坦言,“突然间,那个在剑道上无所不能的自己,连正常走路都成问题。”
被迫休息的三个月成了她反思的契机。“我开始问自己:除了击剑,我还有什么?如果有一天不能再持剑,我该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
这种思考引领她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背景,虽然从小成绩优异,但为了专注击剑训练,她在教育方面做出了不少牺牲。“在法国,职业运动员往往面临学业和训练的双重压力,很多人在退役后才发现,自己除了体育之外,缺乏其他立足社会的技能。”
艰难抉择:从剑道到校园
2024年巴黎奥运会选拔赛前夕,费若秋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放弃奥运选拔,申请北美大学。
“很多人说我疯了,”费若秋微笑着回忆,“奥运是每个运动员的梦想,何况还是在巴黎主场,但我深知,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是短暂的,而教育带来的收益是终身的。”
申请过程并不轻松,虽然她有出色的运动成绩,但学术背景相对薄弱,整整六个月,她白天训练,晚上恶补文化课,经常学习到凌晨。“那段时间比备战任何比赛都要辛苦,但内心无比充实。”
哥伦比亚大学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哥大看中的不仅是她的击剑天赋,更是她在个人陈述中展现的远见和决心。
象牙塔里的新挑战
进入哥大后,费若秋选择了经济学专业。“击剑教会我策略和预判,这些在经济学的世界里同样重要。”她说。
转型之路充满挑战,最初几个月,她几乎每天都在与焦虑作斗争。“在剑道上,我是自信的、游刃有余的;但在课堂上,我常常觉得自己是最慢的那一个。”
语言是另一大障碍,虽然她的法语和英语都很流利,但学术英语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我永远记得第一次读经济学论文时的崩溃感,整整十页纸,我几乎没看懂几句话。”
但她没有退缩,就像当年在剑道上一次次被击倒又一次次站起来一样,她拿出了运动员特有的韧劲,每天清晨五点起床预习功课,课后泡在图书馆直到深夜,周末请教学长学姐......渐渐地,她跟上了学业节奏,甚至在第一学期末取得了全A的优异成绩。
击剑与学业的平衡之道
虽然以学生身份来到哥大,费若秋并没有完全放弃击剑,她加入了校击剑队,每周保持一定强度的训练。
“击剑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不会完全离开它,”她说,“但现在,它是我学业之余的调剂,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这种平衡并不容易维持,学期中最紧张的时候,她常常早上六点开始训练,八点赶去上课,下午泡图书馆,晚上还要参加小组讨论。“时间管理是我在哥大学到的最重要技能之一,”费若秋笑道,“比任何经济学理论都实用。”
她还将击剑中的策略思维应用到学习中。“击剑讲究预判对手的动作,学习何尝不是如此?你需要预测知识的走向,提前准备,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应对。”
文化碰撞与身份认同
作为一个在法国成长的华裔,现在又来到美国求学,费若秋对文化差异有着深刻体会。
“法国教育注重理论根基,美国教育强调实践应用;法国击剑传统保守,美国击剑更富创新精神。”她比较道,“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优势,我能做的是取各家之长。”
这种多元背景让她在团队项目中独具优势。“我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维方式和沟通风格,能够帮助团队更高效地协作。”她说这就像击剑比赛中的不同流派,各有特色,重要的是找到融合之道。
关于身份认同,费若秋显得从容而自信:“我不需要把自己限定在某一个盒子里,我是中国人,也是法国文化熏陶下的产物,现在又吸收美国文化的精华,这种多元性不是负担,而是财富。”
未来规划:连接体育与学术的桥梁
谈及未来,费若秋已经有了清晰规划,她希望毕业后能够从事体育管理工作,特别是帮助职业运动员规划职业生涯。
“太多运动员在退役后陷入迷茫,他们为体育奉献了全部青春,却缺乏其他技能应对退役后的生活,我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她的声音中透着坚定。
为此,她已经在哥大发起了一个“学生运动员互助计划”,邀请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分享经验、互相支持。“我们有一个微信群,经常讨论时间管理技巧、学习资源,甚至就业机会,这种共同体感非常重要。”
长远来看,她梦想建立一個跨国平台,连接欧洲、北美和亚洲的体育资源,为年轻运动员提供更多元的发展路径。“体育不应该是一条单行道,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网络,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给年轻运动员的建议
对于正在体育道路上拼搏的年轻人,费若秋提出了中肯建议:
“永远不要忽视教育,体育技能可能会随着时间消退,但知识只会越积累越丰富,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被眼前的成绩迷惑,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体育的本质是让人成长,而不是限制发展。”
她特别强调:“成功不止一种定义,站在最高领奖台是成功,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样是成功,重要的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勇敢选择适合自己的路。”
窗外,哥大校园沐浴在夕阳余晖中,费若秋收拾好书本,准备前往训练馆,她的身影融入了匆匆的人群,就像每一个普通的哥大学生一样,但我们知道,这个年轻女子身上,有着不平凡的故事和无限的可能。
从法国剑道到美国象牙塔,费若秋的转型之路诠释了当代运动员的多元发展可能性,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勇敢追随内心,每个人都能开辟属于自己的精彩道路。
正如她所说:“剑道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课是: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人生也是如此,不要等待机会,要主动创造机会。”这句话或许正是她成功转型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