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15国足主帅浮嶋敏谈中日青训差异,中国球员待遇优厚,久保建英曾拒中东天价合同
中国U15男足国家队主教练、日本青训名帅浮嶋敏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对比了中日两国足球青训体系的差异,并透露了日本新星久保建英早年拒绝中东天价合同的幕后故事,他的观点引发业内对亚洲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思考。
中国青训待遇远超日本,但需警惕“温室效应”
浮嶋敏坦言,中国年轻球员的物质条件令他印象深刻:“中国青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后勤保障甚至薪资待遇,都远超日本同龄球员,许多15岁的孩子已享受职业级营养配餐、海外拉练机会和高水平医疗团队。”他以某中超梯队为例,称其U15球员月薪可达2万元人民币,而日本同年龄段球员大多仅领取训练补贴。
这位曾执教日本国青队的教练也指出隐忧:“高待遇可能削弱竞争意识,日本球员从小在‘优胜劣汰’环境中成长,而中国孩子容易因过早稳定丧失紧迫感。”他建议中国青训在保障基础待遇的同时,引入更严格的动态考核机制。
久保建英拒中东1.5亿日元年薪:职业规划胜于短期利益
访谈中,浮嶋敏首次披露了日本国脚久保建英18岁时的一段往事:“2019年,某中东豪门为他开出1.5亿日元(约合700万元人民币)年薪,远超他在皇马的收入,但他坚持选择欧洲二线球队马洛卡,只为获得更多出场时间。”这一选择最终助力久保建英登陆皇家社会并成为亚洲身价最高球员之一。
“久保的案例值得中国球员学习。”浮嶋敏分析道,“中东金元能带来短暂财富,但欧洲联赛的竞技环境才是提升实力的关键,中国年轻球员现在同样面临类似诱惑,需要更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
文化差异:中国家长更重视“铁饭碗”,日本家庭接受高风险
浮嶋敏特别提到两国家庭观念的差异:“中国家长普遍希望孩子尽早进入职业梯队获得稳定编制,而日本家庭更能接受孩子高中毕业后去欧洲低级别联赛闯荡。”他举例称,日本J联赛俱乐部U18梯队中,约30%球员会选择放弃国内合同,自费赴欧试训。
对此,他建议中国足协与教育部门合作,建立“足球+学业”双轨制:“比如允许梯队球员保留学籍,或设立职业转型培训基金,这能减少家长的后顾之忧,让有天赋的孩子敢于追求更高平台。”
技术短板:中国球员“决策速度”落后日本同龄人2秒
谈及技战术层面,浮嶋敏指出关键差距:“在高压逼抢下,中国U15球员平均需要4.3秒完成传球决策,而日本球员仅需2.1秒,这2秒差距导致我们在国际比赛中总慢半拍。”他认为问题根源在于青训比赛数量不足:“日本孩子每年踢70-80场高水平比赛,中国球员往往不到30场。”
为此,他正推动中国U15队与日韩俱乐部梯队建立定期交流赛,并引入“限时决策”训练法——要求球员在模拟比赛中必须3秒内出球,否则判罚失分。
未来计划:2025年亚少赛目标四强,培养“能立足欧洲的个体”
面对2025年U16亚少赛,浮嶋敏提出务实目标:“先确保小组出线,冲击四强,但更长远的目标是培养5-6名具备欧洲二级联赛实力的球员。”他透露,足协已与德国、比利时多家俱乐部达成协议,优秀学员将获得试训机会。
“中国足球崛起不能只靠归化或金元攻势。”浮嶋敏总结道,“我们需要一批像久保建英那样,既有技术又有头脑的球员,这需要青训教练、家长和球员三方达成共识——真正的成功不是少年时代的薪水数字,而是能否在世界顶级舞台站稳脚跟。”